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暗示作用是非常微妙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和作用,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发挥最大的能力。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破坏或干扰人的正常心理和生理状态,给人带来消极的体验,使其心情沮丧,行动丧失活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爱好雕塑。经过精巧的构思和辛勤的雕刻,终于他成功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闭月羞花的少女雕像。他对此作品非常满意,每天以深情的目光观赏不止。不论吃饭、睡觉,他都会和雕像一起,寸步都不舍得离开。有什么心里话他总是向雕像诉说,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他总是第一时间告诉雕像。其实在心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这个雕像,并且幻想着雕像成为活人,与其一起嬉戏的美好画面。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子始终如一的陪伴着雕像。有一天王子象往日那样欣赏雕像的时候,忽然看到少女的秀发慢慢地飘了起来,他闻到了少女芬芳的气息,“少女活了!”
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在一所小学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他们对学生进行煞有介事的“严格测验”。然后,他们根据实验结果,挑选出一批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并把学生名单交于有关教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学习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性格更为开朗,情绪更加稳定,敢于发表意见,求知欲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比以前更为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身份暗示教师,使教师名单上的学生充满期望,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他们的眼神、笑貌和动作仍掩饰不住他们的殷切希望。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这些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信任和关怀,因此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其实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
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激发人的生命潜能。例如,有一个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不适,精神也日渐颓废。经过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无器质性病变。但此人仍然坚信自己患了不治之症。通过会诊,医生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于是,一位心理医生对其进行了治疗。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一种综合征,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是正巧,刚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这种病症,不过打这种针有些痛,而且打完一分钟后身体会发麻、发热,这是“以毒攻毒”,所以效果特别好。注射一支,保证立即见效。果不其然,一针打下去,真的药到病除,患者感觉全身舒适,精神也好了很多。其实,所谓的“特效药”不过是极其普通的葡萄糖酸钙,之所以能药到病除,完全是暗示起的效果——葡萄糖酸钙进入身体后,的确会有麻痛的感觉,但患者心里会想:真是这样,和医生说的一模一样,看来这药真是有效。
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削弱甚至摧毁人的生命潜能。二战时,纳粹以战俘为被试做了一个残酷的实验:将战俘四肢捆绑,蒙上双眼,然后搬动各种器械。告知战俘实验测试人的生命失血的最大限度。实验者发出指令:现在对你进行抽血!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只能听到血滴进器皿的声音。随着血滴声音逐渐变弱,战俘的身体也随之瘫软。最后战俘气绝而终。其实,其实这一切都是虚拟的,根本就没有抽血。滴血之声乃是模拟的自来水声。导致战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
上面两个例子,足以证明暗示的作用。心理暗示能影响人的观念、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宗教、商业、教育、医学等领域。
摘自:《大学生心理咨询技术与案例》。主编: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李江雪老师。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