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
克莱因、维尼考特 与 对象关系理论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1882年出生在维也纳。30岁左右她因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而决定了自己从事精神分析事业的方向。1932年出版了《儿童的精神分析》一书,奠定了自己独创性的理论体系,以“对象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 theory)而著称。
克莱因的精神分析理论,就在母亲怀抱中的婴儿那里形成了。从婴儿吸允母乳开始,也就开始了母子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哺乳的母亲”通过“内化”(introjection)的心理机制而形成儿童的自我与超我形象,往往作为“情结”影响着儿童一生的发展。以儿童作为工作与研究对象的克莱因,在儿童以及婴幼儿身上发现了许多世人所不愿意正视的消极的心理特征:如破坏、虐待、残忍和贪婪等等。同时,以其创造性的游戏形式,克莱因也为深入儿童心灵有效地帮助儿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在众多的心理分析家,乃至心理学家中,克莱因看起来多有不幸。她的出生并非是由于父母的计划,她自己的心理分析家不幸去世,她的儿子意外死亡,以及作为精神分析家的女儿,直到克莱因死去的时候都在强烈地抗议与攻击她。但克莱因也是幸运的,在精神分析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对象关系理论”,开辟与发展了儿童精神分析的领域。
维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1896-1971)1896年出生于英国的普利茅斯(Plymouth)。1923年,完成了医学学业的维尼考特开始了自己的心理分析。分析家是弗洛伊德的英文翻译者詹姆斯·斯特雷奇(James Strachey)。
儿科医生出身的维尼考特,也将其心理学的才华留在了儿童的精神分析领域。同克莱因一样,维尼考特也关注于婴幼儿的早期发展。“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能够朴素地表现原本的母性,从而保护儿童避免原始的焦虑(primitive anxieties),便是维尼考特的儿童精神分析观点。发现“过渡依恋物”(transitional object)现象而赋予其深远的心理分析的意义,也是维尼考特的杰出贡献。儿童所依恋的柔软玩具,毛巾或被子等,能够帮助儿童搭建沟通内外世界的桥梁,影响儿童整个人生的发展。
在克莱因与维尼考特之后,推进精神分析对象关系理论发展的代表人物当属比昂(Wilfred Ruprecht Bion,1897-1979)。比昂在1940年前后接受克莱因的心理分析后开始了自己的精神分析生涯。同克莱因和维尼考特一样,他也曾关注于婴幼儿与母子的关系,以及母亲哺乳的心理过程。比昂具有东方的智慧,不仅仅看到了“有”的表现,而且感受到了“无”的意义,为精神分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尤其是比昂开始其团体过程研究的时候,更是富有创见地揭示了无意识水平的团体特性。
 
我在1985年曾为《读书》写过一篇评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的文章,取名为“令人震撼的经验”。当时用了这样一段描述:“弗洛伊德这位旋风式的人物,早在50年前就已席卷了整个西方思想界,把他与哥白尼、达尔文相提并举并非言过其实。实际上,1938年弗洛伊德就已接过了英国皇家学院珍藏的名人册并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姓名,在这同一本名人册里就有艾萨克·牛顿和查理士·达尔文的亲笔签名。哥白尼曾打碎了人类关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妄想;达尔文使人类生于上帝的幻影破灭;而弗洛伊德,他使人类失去了对自己理性的骄傲。人类的自尊受到了新的挑战。正如罗曼·欧·布朗所说:‘去体验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如人类第二次分尝禁果。’……而本文也算是笔者对弗洛伊德的一次体验。”这便是我当时写在那文章前面的话。
那个时候,还是我刚做心理学硕士生不久,尽管谈不上对弗洛伊德理解,但体验是真切的,尤其是作为最初的体验。而写在这里的“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一章,也便是在这不断积累的体验基础之上的理解。
   
  

电话:0571-87799633      地址:杭州市萧山区山阴路590号金帝高新科技广场3号楼西单元8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