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金德慧 「人生的基调就是孤独」。尤其面临死亡,我们有着最根本的孤独。我会经接触过一些失去至亲的朋友,她们与过世的配偶、父母或手足有相当亲昵的关系,以至于在亲人去世之后,几乎无法完全恢复过来。如此深刻的孤独,让我们感到恐惧,但是即使有人能够了然那「存在的孤独」,也避免不了其在幸福与离别苦楚之间的落差。我们活着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不断的承受亲人挚友的投注,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透过幸福的感觉,把他们融化在我们生命的氛围,形成我们生命的颜色,即使他们已经过世,我们的生命史学依旧幢影重迭,今日与昨日交织成一片,已逝的亲 、是我们「房间」的一部份,每当夜阑人静,他们的身影从「记忆的房间」出现,眼前却是遍寻不见,那份凄苦几乎已经成了人类的宿命。 译者:宋伟航 琼安·魏兰-波斯顿(Joanne Wieland-Burston) 美国出生; 自1967年以来,生活在欧洲; 范德比尔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法国文学硕士。 1981年在苏黎世的c·g·荣格学院接受心理分析训练,且取得荣格学院的分析心理学家。 从1980年代开始,在欧洲各处重要学术机构演讲, 1992年成为了心理分析师培训老师; 至今,瑞士苏黎世的荣格学院和慕尼黑的分析心理学国际学校教授荣格心理学。 她的第一本书,《Chaos and Order in the World of rhe Psyche》(Routledge,1992),已有德文、瑞典文、意大利文等版本。
在我们死亡之前,能够享受「安身的孤独」,恐怕是人最大的幸福。依照现在当红的方心理治疗说法,我们内心都有个最真诚的小人儿,他渴望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可以安身立命。但是,亲人的死亡,我们在哀痛之余,如何宝贝我们的记忆,也需要有相当的智慧。本书不仅超越传统精神分析,将神话、宗教的浩瀚加入心理治疗的领域,也鼓励人们有智慧的处理我们的宿命。在我看来,不但要接受孤独的宿命,也必须积极的将孤独与生老病死一样,当作生命的自然本性,才能将自己的心性扩及宇宙天心,所产生的智慧如诗如梦,才有终极的安身孤独吧。
作者:琼安·魏兰-波斯顿